侗族医药

时间: 2014-10-24 21:33来 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The Dong traditional medicine

    侗族Dong nationality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侗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黔、湘、桂、毗连的山区,湖北省鄂西地区也有侗族居住。黔东南州侗族人口约140余万(2010年),占全国侗族人口数的约1/2。侗族有本民族语言(侗语),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有南部北部两大方言区,但两大方言区语言的一致性比较大,差异主要是在语音方面,语法上可以说没有什麽不同。

    侗族居住的山区,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植物成分十分丰富,草木茂盛,江河洞穴密集,适宜多种动物繁衍生息。

    侗族医药是侗族先民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之一。它在侗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长期流传,经久不衰。侗族人虽然一代一代相继过去,但是每一代人应用天然药物治疗、预防疾病的内心感受和成果始终保持在语言里,经过对医疗实践的不断总结、提高,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侗族医药并传承给后代,为本民族的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侗族医药形成和发展慨述

    侗族医药的起源也同样经历了人类初始阶段的医疗活动。它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古代巫医时期,巫医与侗医分离、职业侗医成长时期以及侗医药近代发展时期。

    古代,侗族先辈们简单的医药知识对疾病现象无法理解,不可能解决纷繁复杂的疾病问题,于是,便对祖宗和一部分自然物敬祭膜拜,侗族冲傩(巫师、巫医)也就随之产生。巫医的特征在於使用的医疗方式与手段主要是咒語(祈祷与仪式)、活物(蛊、五毒、蛭)、草药,巫医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精神、意志力去幫助、強化病人的精神与意志力来病,咒語、蛊等就是试图靠精神的力量去干预病人的疾病的过程,应用草药治疗只是巫医治疗疾病的輔助手段。使用草药给人治病,是经验医学的开始。侗族医药形成的这一阶段大至沿续到隋唐五代时期,侗医药主要由侗族冲傩掌握,巫医一家,神药两解是古代巫医时期的医药特点。

    宋王朝建立(公元960年)后至民国时期,由于中央势力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强对侗族地区的开发与经营,侗族地区与中原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日益增强,促进了侗族社会的发展,侗族医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汉文献中也有了关于侗族医药的记载:《黎平府志》记有黎平治妇男大小病,山中所采叶俗名草药,亦颇有效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侗族吴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的母亲娘化就在军中行医,所采叶俗名草药,亦颇有效;侗医王崇景(公元13681444年)、潘包老桥(公元17441804年)在剑河县的大广、小广、南明一带行医;公元1826年剑河县凯寨姜念儒从医,著有《本草医方》共449类,剑河县凯寨人民修了药王亭,刻有碑文纪念他;公元1778年至1933年,从江县侗医潘文贤家世代行医,创立了侗医剖腹膀胱取石术及提炼治疗颈淋巴结核的药粉、膏药的技术。

    在这一时期,侗族地区几无卫生医疗机构,侗族地区民众患病几乎全由侗医以草药为主治疗。剑河县志记载:1923年,剑河县霍乱流行,发病约700人,经用草药救治,死亡40人。显示了草药对霍乱有较好的疗效

    侗族医药发展中,由于侗族经济发展缓慢,科学不发达,侗族民众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水平低,再随着封建文化的传播,侗族原信奉的多神原始宗教观念也染上了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色彩,巫师作为迷信色彩的医药代表在侗族地区也就延续着。

侗医对疾病的认识

侗医药形成之初,侗族冲傩对疾病身病命病,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增加和积累,侗医药理论逐渐形成了具有天人相应及整体观的传统东方哲学思想背景。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医学术思想的核心。他们认为环境因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因素和心理因素都能使人患病,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不可犯气 气与神是相互联结的,伤一不可。在代近侗医药的发展中,由于受中医药和西医的影响,侗医对病因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

  在疾病的分类上,各地的侗医主要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症(尽管在疾病的分症方面有区域性差异),如:以天柱县高酿为代表,把疾病分为二十四症,每一症含三个小症,合计七十二症,以剑河县南明为代表,把疾病分为四大症,每一大症分六小症,合计二十四症,湖南通道为代表,把疾病分为七十二风、二十四症、二十八痛症等等。

    在给疾病命名方面,侗医根据疾病的主要症状或临床特点,采取以象比喻的方法给疾病命名,命名直观、生动。如老鼠症(脚部的体表化脓性疾患和皮肤深层或皮下的扩散性感染,所引起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形似老鼠串行),野鸡症(出血性疾病,由鲜红的血液联想到与雄性野鸡从头到尾红色的羽毛相似),猴子下树(难产,脚先露)、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侗医逐渐吸收了符合侗医解释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对疾病进行了分科诊治和用汉文加以记述。1950年代,剑河县侗医吴定元编篡的《草木春秋》将疾病在症的基础上分为内科儿科妇科伤科皮肤科等,

    侗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归纳起来有: 看诊,划诊,号脉,摸诊,问诊。300年前,侗医对排尿困难病人进行肛门指诊,确诊巨大的膀胱结石。

侗医的治法

    侗医治疗疾病应用的是辨(病)施治,辨(病)用方、用药。这是侗医的一个特点。

    常用治法有药物治疗方法和非药物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分为内服药物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药方多以经验方、秘方为主,也有辨症施治拟方,采取相克相畏原理用药予以施治。治疗用药多用新鲜天然药物,有冬春用根茎、夏秋用枝叶,冬药冬用、夏药夏用,随时可采,找也不难的用药习惯.。在应用内服药物治疗中,侗医针对具体的病情,灵活应用表散、退毒、打赶、补虚、顺排、收止等治疗方法施治。

    外用药多以敷、洗、擦、佩等方法。外敷药物多用鲜品、捶烂或口嚼烂,现采现用;洗多为煎洗;擦:有泡酒擦、醋磨擦等形式。

外治法常用的有刮痧、推拿、捏脊、挑刺、滚蛋、爆灯火、放血、疏表、清里、开闭、佩载、薰气等方法治疗疾病。

从江县小黄乡侗医潘文贤家,进行过切开膀胱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

    侗族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侗族医生逐渐总结了预防疾病的一些知识。如:侗族医师吴定元总结出:人跟天地走,气顺自然流,天变人也变,莫同自然斗,不可倒着走,(倒着走)灾难要临头,强调了人要随着自然界天气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生活节律,切不可逆自然界天气的变化而生活。

侗族药物

侗族药物系指侗民族在同疾病作斗争中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并且被侗族民间长久的医疗实践所证实为安全、有效的自然物质。侗族植物药可分为以下几类: “Kaok(靠)(蕨)类 “Jaol(教)(藤)类 “Mal(骂)(菜)类  “Meix(美)(树)类 “Nyangt(娘)(草)类,和以侗语花、根、茎等明称和物种名称为药名的植物药以及借词为药名的植物药。侗族药命名的特征是药物名称具体、生动、易懂、易记,很适宜仅以语言的方式传承  

    在侗族地区,侗族医凸现出了可获得性可负担性简、便、验、廉的基本特色被当地人民群众信赖和认同,适应着该地区人民健康的需求2008经国务院批准,黔东南州侗医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976  编号-16   项目名称 侗医药 (过路黄药制作工艺   申报地区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人才招聘|健康宣传
Copyright © 2002-2015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 版权所有  
地址:贵州省凯里市金井路06号 电话:0855-8218989 邮箱:qdnzmyy@163.com 技术:贵州笨牛科技

贵公网安备 52260102556310号

黔ICP备2023002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