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黔东南

时间: 2014-10-24 21:56来 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黔东南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Chinese

nation at Qiandongnan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被列入“世界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和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

黔东南自治州面积3.03万平方公里,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是云贵高原向湘西、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武陵山系的佛顶山,苗岭山系的雷公山、斗篷山,九万大山系的月亮山等横亘自治州北部、中部、南部;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自西向东流经自治州北部、中部、南部。全州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的441.72万人(2005年),其中苗族人口186万余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1/5,侗族人口141万余人,占全国侗族人口的近1/2。州境内山川秀丽、峰峦叠嶂,温热多雨,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动物繁衍生息,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特多,是中国多种植物区系成份交叉荟萃的地方。

境内自然资源富集,资源优势突出。有着“我国中亚热带物种基因库” “天然药园”、“天然药库”盛誉的雷公山、上塘、月亮山、弄向山等更使黔东南州药用植物资源名列全省之冠。占全国面积0.3%、占贵州省面积的17.2%的黔东南,,保有着中药、民族药资源2 800余种,约占全国药用物种种类的21.9% ,约占全省药用物种种类的65.3%。其中植物药2650余种约占全省药用植物物种67%,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物种的23.6%。丰富多彩的药用植物物种一直为国内外有关人士所关注。

黔东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培育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民族医药资源。这些丰富的中草药和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里的一朵朵奇葩,其中的苗医药、侗医药、瑶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东南的卫生资源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及西医药。

1西医在黔东南治病始于公元1896年,由英国传教士在凯里旁海的“福音堂” 开始,公元1938年~公元1943年间,相继建立了16所县卫生院,8所区卫生所,15所乡卫生所,共设病床98张,卫生技术人员105人。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各县卫生院衰败。新中国成立后,西医有了较快的发展。

2 黔东南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苗医药、侗医药、瑶医药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民间医药(草医药)它们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一部分

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传统医药对一些疾病有独到的治疗手段,对病毒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有着较为满意的疗效,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此外,传统医药重要治疗手段的药品,基本都是来源于当地的植物资源,毒副作用较小,医疗成本低,可获得性强,十分符合基本卫生保健的要求。同时,传统医药还拥有众多的非药物疗法。如中国的针灸疗法,是最具有中医药特色和服务优势的治疗方法。传统医药简便、价廉的特点,为各国政府解决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持续攀升的困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中医药

清代中期以前,黔东南中医药很少。清代中期后黔东南散在设立中医药店,如1862年黄平旧州设有 “道生堂”,用中医药为人治病;民国初期的不完全统计,黄平、镇远、黎平、三穗、锦屏等10余县已开设中医药店堂130余家,黎平等7县有48名中医药人员在城乡行医。可是,19294月后,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实施,大部分中医店堂倒闭,如炉山县民国初期有8家,到1949年只剩3家。

新中国成立后,黔东南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发展。

1950年各县、区所在地相继创办了“中医联合诊所”; 1956年~1959年,1971年~1978年全州开展了西医学习中医,公办医疗机构的3800余人次经过“西医学习中医班”学习。 198012月,州中医医院成立,2004年经省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中医“二级甲等医院”。到2005年全州有州中医医院1所,设病床100张,黄平、天柱等九个县中医院设病床247张,州医院,贵医二附院,凯里铁路医院及十六个县(市)人民医院均设有中医科,多数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诊室和中药房,黎平、雷山等县有个体中医诊所68所。全州有中医药人员376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药)师34人。2005年全州中医门诊人数252 123人(8221058,中医院31065),中医住院人次6 903人次。(85592,中医院1311

1985年~1989年,州中医医院举办3期护士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班;1987年,三穗县卫校开办学制2年的中医班。

全州中医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不断地适应着人民群众的需求。

民族医药

黔东南州的民族医药是黔东南州各少数民族先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各少数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根源。黔东南州的民族医药是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使用药用生物资源、矿物资源方面创造、积累的,依靠口传方式传承的用于维护健康以及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心疾病,以不同文化固有的、可解释的或不可解释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是零散的,包括各少数民原始宗教范畴的超自然的一面,也包括民众经验的、世代相传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面,是各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自然的与超自然的、经验的、不成文的、当地孕育出来的医疗观念和行为。它与当地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当地社会的文化产物。 

20世纪50年代前的千百年力里,黔东南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健康主要依赖于民族医药的保护。在那一段历史长河里民族医药是黔东南主要的卫生资源。黔东南州的民族医药传承至今,仍是黔东南州卫生资源的组成部分,它符合“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

黔东南州的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家传性、保守性、单传性、散在性、古朴性、普及性,非系统性理论性等特点。“口传”是它传承的主要方式。

黔东南州民间民族医,医药一体,充分利用本地的药物资源 ,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行医方式,在

防治与该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其生产活动、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紧密关联的疾病,在防治一些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以及骨伤科疾病,风湿病,血管疾病,消除疲劳等诸方面所表现出的满意的医疗效果,为当地群众所认可,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体现了黔东南民族医药 “简、便、廉、验”, 容易获得,治疗方便,而且价格便宜的特点。 由于黔东南州民族医药较完整地保持了原真性,2008黔东南州苗医药、侗医药、瑶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迄今,虽然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的基础还薄弱,民族医药毕竟是我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我们宝贵的遗产,是黔东南的人文标签,是我们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资源。

 

民间医药(草医药)

黔东南的民间医药(草医药)历史悠久,是保障黔东南人民的不可或缺的卫生资源,为黔东南人民的生存繁衍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黔东南的民间医药(草医药)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使用药用生物资源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和创造的、依靠口传的方式传承的民间医药知识,是蕴藏在民间的养生习俗、单方验方、草医草药和医疗方面的一技之长。草药医生不一定受中医学的理论所指导,也很难归属于某个民族医学,人们一般通称其为“民间草医”。

草药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丰富的临床经验。如1923年,剑河县南明发生霍乱流行,发病600余人,经民间草医医治,病死40余人;丹寨县一草医治疗皮肤炭疽患者300余例,治愈率100%;黎平县草医治疗骨髓炎疗法简便,治疗期短,疗效好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草医药得到了发掘和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州的不完全统计,有草药医3357人,其中职业草医药116人,草医药诊室102个。

黔东南州的农村,尤其是边远偏僻的山村,民族医药、草医药还是这些地区防病治病的重要力量,4000余名民间民族医药(包括)人员是解决这些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人力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人才招聘|健康宣传
Copyright © 2002-2015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 版权所有  
地址:贵州省凯里市金井路06号 电话:0855-8218989 邮箱:qdnzmyy@163.com 技术:贵州笨牛科技

贵公网安备 52260102556310号

黔ICP备2023002422号